a100
a97
a103
a94

大步大埔走

大步大埔走
离开火车站,我走进人潮如涌的富善街街巿,那里挤逼得像沙甸鱼一样,我向前走,看见水果档,那里有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我走着走着,抬头一望,看见售卖廉价衣服的摊档,陈列着五彩缤纷的儿童衣服。在这个人来人往的街市,小贩在高声叫卖,顾客拉着手推车,疯狂购物,也有人在感受街市热闹的气氛,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很庆幸我仍能感受到传统街市的拥挤热闹,因为小时候的我很怕街巿那种湿漉漉的环境,而在烈日的蒸腾下,发出一阵阵的臭味,令人彷彿置身沟渠之中。

艺术作品

《珊瑚走上岸》

大埔艺术中心

大埔安邦路12号
Google地图

曾经,珊瑚礁在大埔海湾茁壮成长。然而,城市发展改变了大埔的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吐露港的珊瑚黯然褪色,逐渐被遗忘。

艺术家何远良以吐露港珊瑚为主题,创作出《珊瑚走上岸》巨型装置。这一簇超大型巨充气珊瑚色彩鲜艳,重现从前吐露港水底的生命力和美丽。作品同时邀请观众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讨论,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环境。

何远良

何远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修雕塑。他喜欢收集倒下的树干和树枝,尤其是台湾相思,以用于雕塑创作。作品经过反覆雕琢,形状愈见狭、长、细、薄,几至无法竖立。近年他的创作扩展到其他艺术形式和主题,如因应场地而设计的装置、环境艺术,以配合表达创作意念。何氏热爱大自然,喜欢在户外工作和创作艺术品。

艺术作品

《跟住老友大步走》

大埔艺术中心

大埔安邦路12号
Google地图

从前大埔的水上人何时"上岸"?你可曾试过在吐露港游水摸蚬?这本小志有如一本互动指南,带领所有读者——不论是"大埔人"或"区外人"——从六位大埔老街坊的个人成长故事出发,透过他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大埔。


艺术家何燕儿在大埔出生、成长,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埔街坊。何燕儿与六位大埔老街坊倾谈,细听他们在这个社区的生活痕迹,发现各人的记忆均与林村河相关。何燕儿将六位大埔老友的回忆集结成小志,呈现出大埔在不同时期的面貌。

何燕儿

何燕儿是香港插画家,现居于大埔。主要与不同出版社、品牌及非牟利机构合作插画工作及社区项目,近年参与更多"脑力多元"艺术教育计划,及带领学校或公众各种创意工作坊。她擅长以日常观察加入饶富童趣的想像,在作品里建构故事及隐藏游戏,旨在探讨城市空间、社会与生活。

艺术作品

《寂静的风水林》

广福桥
Google地图

树木与人们从前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埔有多条村落都被风水林环抱,为林村河提供水源,同时亦具守护村落的象徵意义。风水林还有缓和颱风影响、遮挡阳光的实际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人去楼空,风水林亦变得寂静。

艺术家姚俊桦以社山风水林及其树种为题,拓印出一系列陶泥作品,并会在广福桥上展示。广福桥是大埔居民休憩和主要通道,姚俊桦的作品有如将风水林重新带入社区,继续为大埔居民遮风挡雨。

姚俊桦

姚俊桦,主修陶艺,曾参与多个本地及国际展览。 姚于2017年创立M.Y. Clay陶瓷工作室,具有多年创作及教授陶艺的经验。现为香港当代陶艺协会会员。姚俊桦的创作概念来自他与大自然间的故事与经歷,作品中呈现本地泥土的元素与特质。他透过收集及混合不同陶泥和天然物料,以艺术创作为泥土赋予新生命。

艺术作品

《白日梦观鸟屋》

大埔艺术中心
Google地图

一般的观鸟屋都设有望远镜,方便访客观察既远且近的雀鸟及其周遭的生态环境。《白日梦观鸟屋》是一间与别不同的小木屋,它是一所"期间限定"的迷你放映室,为观众带来一齣以城乡生活、万物有灵为题的半剧情半纪录艺术实验电影。

艺术家陈庭在大埔林村居住,她以在林村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创作出《白日梦观鸟屋》声影装置。作品围绕人类与雀鸟共存的世界,带领观众省思人和自然的关系。

陈庭

陈庭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包括雕塑、装置、影像及声音艺术,也是一位旅行者。她视城市漫游为一种在日常地方进行非日常的旅程。她运用寻获物与现成材料进行创作,其实践常常以意识流的形式呈现,并着重于连结心理影像和声音影像的视觉对话。

为了让您有最佳的浏览经验,本网站使用了cookies小型文字档案。这些档案可能来自Google Analytics和Facebook。您浏览本网站,表示您同意使用这些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