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本地文化旅游路线】漫步大坑 本地艺术 X 昔日歷史 承传被淡忘的客家文化
全文: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社會/【本地文化旅遊路線】漫步大坑 本地藝術-x-昔日
大坑,处于炮台山与铜锣湾交界,不如铜锣湾般喧闹,但不像炮台山乏人问津,藏在城中一隅,有着一群旧式矮楼,恬静清闲。你可知道,百多年前,有一群客家人提着大包小包,在此安家落户?
艺发局本月起举办"城中艺游"计划,在大坑推出三条文化旅游路线,并与五名本地艺术家合作,透过编织、音乐、扎作、手工香及纸煳,让市民重新了解大坑歷史。编织艺术家萧俞与中学生,创作一系列融合传统客家花带文化的立体编织作品。萧俞说:"为甚么我想和香港真光中学合作?因为光是我们记得没有用,比我们年轻十几二十年的人,也要记住这段歷史。"
计划另设有导赏团及工作坊,大众能跟随艺术家和建筑学者的脚步,寻回昔日记忆。趁歷史还未被淡忘,或可找个机会,踏进这个宁静小区,发掘大坑的奥秘。
从客家村到小葵花凤头鹦鹉 编织大坑歷史
自十九世纪中叶,客家人南迁到香港聚居,人们多以耕种和捕捞维生,大坑便是其中一条着名的客家村。不过现在许多人来到大坑,可能只为买一杯咖啡,却从不知道大坑过往曾与客家人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编织艺术家萧俞希望将大坑与客家的连繫重现大众眼前,与一些中学生共同创作一系列融合传统客家花带文化的立体编织作品,名为"形彩编编"。萧俞说,传统客家花带附有"榄仔"图案,"榄仔"与"揽仔"同音,有祝愿生贵子之意。
然而,这些传统文化,今日已渐渐被遗忘。"这也是为甚么我想和香港真光中学合作,光是我们记得没有用,比我们年轻十几二十年的人,也要记住这段歷史。"她续道。
香港真光中学位处大坑,然而萧俞从该校老师口中得知,对学生而言,大坑只是个因需光顾便利店的必到陌生地。于是,萧俞起初让学生花半天游走这个"既亲又远"的社区,从大街小巷中发掘平日错过的事物。
最后,学生用上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资料搜集,选择以红蓝彩带编织出一件有着小鸟图案的作品。但为何是小鸟?原来作品上的小鸟别有来头,名为"小葵花凤头鹦鹉",全球仅约有2,000只,属"极度濒危"物种,偏偏有约二百只栖息港岛,某些更活跃在大坑铜锣湾一带。"学生们纪录下这只小鸟,是他们对社区的寄望。他们知道有些东西即将消失,所以希望能用这个方法保留下来。"萧俞说。
"形彩编编"多件作品均以客家文化为主题,遍佈小店和大坑火龙文化馆。
一炷香留住火龙 一捆竹化作瑞兽 一张纸变成雕塑
每逢中秋节,大坑的横街,必会出现一条插着过万根线香的火龙。为让大家记住舞动的火龙,线香艺术家郑志坚替五间小店设计有火龙图腾的木柜放置线香,并为他们调研专属味道,作品命名为《停留一炷香》。木柜盒子里,放置一盏小灯,当灯光转暗,会渗透出微弱火光,象徵火龙的点点星火。
当代艺术家杜焕利用传统竹扎工艺,以莲花宫的鰲鱼、狮子和麒麟作灵感,创作全新"混合瑞兽",作品名为《光前裕后》。杜焕将"瑞兽"制作成可舞动的竹扎结构,冀传承大坑前人传统,又寓意为社区送上祝福。这一次,杜焕将连同敲击乐手陈庭章进行瑞兽巡迴和音乐表演,为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瑞兽"表演。
另外,纸煳雕塑艺术家Hira Hira到访十间大坑小店,从精品咖啡店走到茶档,观察每间小店特色,为他们设计独有雕塑,体现大坑新旧交融的独有风格。
以艺术、建筑、歷史焦点 不一样的视角 游览大坑
提起大坑,除了舞火龙,或散落在小巷的精品咖啡店,还有甚么?在咖啡店和车房之间,屹立着百年唐楼,这座铜锣湾身后的后花园,到底有着怎样的歷史?
"城中艺游"设有三条文化旅游路线:"艺游大坑路线"、"建筑美学路线"、"自助游大坑路线",分别以艺术文化、建筑及歷史为焦点。市民从网站拣选心仪路线后,跟随指示游览不同景点,途中可随时按网站了解当区歷史故事。
除此以外,计划亦举办导赏团及工作坊,邀请本地艺术家及建筑学者与市民一同探索大坑。
文:胡逸华
摄:胡逸华、艺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