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者
【 专访 】大坑小城 细味20件社区艺术 艺术家杜焕:手扎天后庙当代瑞兽|2023香港社区
全文:https://theculturist.hk/2023/11/文化/社区/【-专访-】大坑小城-细味20件社区艺术-艺术家杜焕:/
华洋交叠的港岛大坑,西式歷史建筑融匯百年的大坑舞火龙传统,浓缩了歷史与不同人不同故事。
香港艺术发展局与"乐在制造"共同策划社区游歷路线,并邀请在地坑民与艺术家创作约20件艺术装置,将大坑转化为"大坑小城"艺文空间。其中竹扎艺术家杜焕手制当代神兽,灵感取自大坑莲花宫的鰲鱼、狮子和麒麟,与敲击乐手陈庭章穿梭社区巡游表演。
在潮州长大的杜焕,自小接触竹枝媒材,没人教他都已懂得简单的扎作技巧。"小时候在农村没有玩具经常接触大自然,一枝竹怎分靓唔靓、里面是否有虫蛀,城市的小孩不懂,我懂。"大自然自小成为他的启蒙和美术老师。
杜焕曾在大一艺术学院就学,大坑留给他许多回忆,特别是位于校舍毗邻的莲花宫。
莲花宫是一座法定古蹟,建于同治二年(1863),主要奉祀观音菩萨,曾是大坑居民主要的祭祀场所,现今仍与舞火龙仪式关系密切。莲花宫各处可见传统的中式工艺,例如屋顶主嵴上的石湾陶塑装饰、木雕彩门、石雕祭台和铜钟等。同时,莲花宫的设计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元素。庙的正面设有小阳台和女儿墙,而庙门则开在左右两侧,有别与一般中式庙宇中央设门。
麒麟、貔貅、狮子、鰲鱼混合瑞兽
"其实莲花宫有很多传统的元素让我发挥,有麒麟、貔貅、狮子、庙顶有鰲鱼,我希望将几种元素混合在一起,我创作的这当代瑞兽是几种神兽的混合,它叫甚么名字?我还没想好,或者叫'求卵麒'?哈哈,讲笑!"作品"光前裕后"巧妙地糅合传统竹紥工艺与当代绘画风格,将作品制作成可舞动的结构,通过生动的演出为作品贯注生命,光耀大坑前人留下来的文化传统,也为大坑社区送上祝福。
杜焕同时会联同作曲家及敲击乐手 #陈庭章 进行两场瑞兽巡游表演。节目设有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现场亲身体验舞动大坑瑞兽。当日採访完结后,杜焕就与徒弟舞着他的混合瑞兽穿梭大坑,途人好奇观赏,也偶有互动。
杜焕的创作涉猎东西方绘画、雕塑,及以当代艺术手法揉入吹糖及竹紥等传统工艺。"后来我搬了入长洲,空间大了、找创作材料又变得方便,便开始做竹扎创作。"其实"入坑"前还有一段前传,
话说他眼见每年舞狮舞龙用的狮头撞烂了,想找师傅修理,但对方不肯(鼓励用家买新的他们才有生意),激起他钻研的决心。杜焕索性把狮头拆开解体,了解狮头的立体构造,再找资料钻研各种物料的处理、调校手法,加上现代技术,再自学组合成一个崭新的狮头出来。
"我本身都是做美术的,就知道结构该怎样弄,其他东西都是拉长补短。"他甚至自豪认为,自己的竹扎"再创造"过程,甚至在"改良"传统。"我不是把自家想法渗进传统,我是看不顺眼就直接改!里面的结构,多余的我就简单化,无做的我就做番,好似米竹买回来削都不削,我就多做个工序,我希望将那件事更加完善。"
"传统是需要打烂才可创新!"
杜焕明言,传统是需要打烂才能造出当代的东西,"仍然拿着爷爷的骨架去做,有甚么可以变了出来?" 艺术家就是有发明和再创造的思维,例如,他受油纸伞的启发,研究竹扎涂层的防水功能,最后的成品麒麟竟然可以丢进海里再捞上来、下雨天亦可以在街上舞摆。"一不做二不休。平时太平清醮有放生环节,放鱼虾蟹、放鸽,放生麒麟又可不可以?"结果,大家看到防水麒麟都拍案叫绝,大赞杜焕的创意。
"扎作"源于古时民间丧俗祀祭活动,是满足民众祭祀信仰。杜焕关注到,昔日紥作师傅在工作前,会先上香甚至斋戒。作为艺术家,他仍会抱着神圣的使命去做扎作。"我会看很多典故,例如扎麒麟,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水兽其实是神,那他们去做神之前,肯定有些东西在我的理解里面,那我就去了解。有记载他们基本上是用一百天时间去完成一只水兽,在这之前,他们就会开始吃素、用碌柚叶沖凉,个人去回应一个状态,或许是诚心为小朋友去除一些厄运等等。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也会尊重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杜焕说,扎作的过程他精神和态度是异常投入的,每条轴、每层纸都经过严谨设计,有时扎好他会专注于扎作两小时,最后拆掉一百几十个工序重新扎过,务求精益求精,这是艺术家的执着吧。
像去年在Art Central,他创作了加添了遥控感应装置的竹扎作品《神荼郁垒不在塲》。他的竹紥雕塑如同奇幻生物,庞大身躯以竹条支撑、形态各异的手绘纸为肉身,组合成充满奇趣的宇宙抽象拼贴。在空气与光影的流动下,这些神秘的生物折射着流动的光影,与周遭环境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它跟观众有唿应,你动它就动,你不动它就不动。"
"撞板也能带来知识"
在非遗传统中寻求创生,杜焕趋之若鹜,强调"撞板都能为自己带来知识。"至于商业量产,他一点不感兴趣,有时朋友当了他是扎作技工,想订购狮头,他索性请朋友到别处买。"我收你三万元你又不高兴,但我卖三千元又租都无钱交,这个不是我想做的,我根本没想过入行当扎作师傅。"
问他如何定位自己?是艺术家、工匠还是传承者?杜焕想了想回答:"我觉得几样都不是,我只不过当竹是一个用得着的材料,去创作表达自己的人。"
杜焕补充指,这门手艺无法100%复制,而AI难以取代,他创作的是质感与温度,建立的是人与物料之间的关系,"是跟自己沟通自问自答,以及静心与物料打交道的艺术,回归小朋友的状态。"
撰文、摄影:郑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