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者
全文:https://theculturist.hk/2024/03/文化/社区/【城中艺游】边走边吃的圆塱食志-艺术家带路-吃一/
"旅游"是一种态度,有人选择"穷游",有人喜欢"深度游",或者也可以来个混合式,在自己主场深度探索,透过"饮食"吃一口地方风味。"城中艺游"就是糅合艺术文化与旅游的探索项目,自去年在大坑举办引起话题,如今移师至元朗多元社区,由艺术家带路发掘元朗街坊都未必知道的人和事。
"圆塱"是元朗昔日的名字,意思是盘形的靠水低地;这地曾养活了一代一代本地及客家人,甚至是南非客家人。
这片土地幅员广阔,东临锦田、八乡,南达十八乡、大棠,西至屏山、洪水桥,北面有横洲、大生围,是山丘处处的香港少有的平原。也因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阳光下作物丰收,相传畋畋稻田曾经出产进贡皇帝的丝苗(元朗丝苗);族群在不同时间点在这里落脚定居,煮出各处家乡风味。然而社会城市化,将这个曾经是鱼米之乡变成了高楼林立、商场斑驳的现代化都市,而农业和养殖业早已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地策展人 #张慧婷 策划了这道由六个香港艺术家所精心炮制的"圆塱食志"的艺术大餐,精选多个食物"景点"发现地方风味:在大生围的鱼塘上,声音艺术家陈庭章创作了《苟简之塘》,用声音为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尖,品尝大自然的美丽;#黎慧仪 作为都市农夫,在鸡公岭下的农田中,告诉小魔怪们一粒稻米的生长过程。其作品《屋企有块小稻田》,告诉大众:食物的源头不是超市,而是土地,告诉他们该如何去惜食。
社会发展,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人们开始寻找廉价的替代品,食物的生产亦是如此。传统的古法生产工艺在城市越来越少,《珍味传千里》是版画艺术家 #曹颖祺 和有125年歷史的酱园合作,用豉油酱醋去进行创作,让人亲身体验其中百味陈杂。
《总有一罂喺屋企》由陶瓷艺术家 #陈思光 制作了一批形状独特的陶器,放于锦田文化地标比比书屋,让访客一小口一小口品尝变化微妙的地方风味,在书屋中享受慢活人生以及阅读的美好,放下烦嚣,享受自在。
原来元朗有个"小非洲",非洲人喜欢热闹和聚会,十数人围在村内空地联谊,好不热闹。媒体艺术家 #叶启俊 的作品《小乡有大洲》,讲述了非洲人在香港的生活。在香港非洲人协会的穿针引线之下,用一道又一道的他乡菜,来搭建交流的桥樑,让在元朗小非洲异乡人,暂时忘却离乡别井的思乡之苦,也让香港人去认识他乡的故事。
家住围村的混合媒体艺术家 #邓国骞,这次在一间青年馆设下了名为《走神》互动装置来回应场域的互动,让人体验聚餐的现世意味。他近年常打开大门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家中相聚,再透过作品让大众瞭解元朗的前世今生,从而体会美食背后的艰辛,明白很多事物来之不易的道理。
此外,策划人还筹备了一系列甚有心思的冷门工作坊与活动,让大家深入、跨界体验元朗这个城市中曾经的乡村美好。包括《苟简之塘》田野录音工作坊、《小乡有大洲》非洲外带、《走神》一九八三晚聚:柴火、即食、聚光灯及《苟简之塘》声音自由行等。
"城中艺游"是一个糅合艺术文化与旅游的项目。自首条城中游艺路线"大坑小城"率先在去年于大坑举行,巿民及旅客反应热烈,跟随艺游路线从多角度探索大坑的艺术足迹的各式导赏团及工作坊更经常爆满。"城中艺游"还设有一站式的艺游网站,让巿民及旅客可以随时随地以手机,拣选自己喜爱的路线进行探索,认识当区的歷史故事,欣赏艺术家的在地艺术创作及表演,发掘不同的艺术足迹。
《圆塱食志》城中艺游
活动日期:2024年3月9至31日
地点:元朗区各处
更多详情:https://artsinthecity.hk/
撰文、摄影:Kelvi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