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网
"城中艺游"全新艺游路线"大步川流"探索大埔生态及文化
全文: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4/10/AP67f79a73e4b045158ca995a0.html

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主办的"城中艺游"全新艺游路线"大步川流"将于即日起至5月5日期间于大埔举行。
今次艺游路线由"艺术到家"策划,四位艺术家何远良、何燕儿、姚俊桦以及陈庭分别透过不同媒介探索大埔的故事,创作出四组"期间限定"作品于大埔艺术中心及广福桥展示。计划更邀请到不同伙伴及单位与艺术家合作,携手设计一系列艺术工作坊、剧场、生态艺术导赏团、口述歷史导赏团、单车导赏团等活动,带领巿民大众深入了解大埔的人文风情与生态环境。
《重塑形态》陶泥杯垫工作坊。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唤醒五感 艺探大埔
自大帽山群峦开始,小溪匯聚成林村河,不分昼夜地流经森林,滋养花鸟虫鱼。蜿蜒10公里的林村河在下游流到古称"大步"的地方,年月过去,"大步"易名为"大埔"。林村河的面貌即使经歷几番变改,仍是大埔区内一抹独特的日常风景,滋养着区内的生态系统之余,更塑造出一种大埔独特的生活模式。林村河不仅是一抹流动的河流风景,更是一本水气氤氲的社区志,将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繫。"大步川流"的四组艺术作品将社区脉络与生态环境结合,邀请大家打开感官,探索大埔这片川流之地。
河溪生态导赏团。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声影装置《白日梦观鸟屋》
地点:大埔艺术中心(大埔安邦路12号)
《白日梦观鸟屋》是一间与别不同的小木屋,它是一所"期间限定"的迷你放映室,为观众带来一齣以城乡生活、万物有灵为题的半剧情半纪录艺术实验电影。
艺术家陈庭在大埔林村居住,她以在林村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创作出《白日梦观鸟屋》声影装置。作品围绕人类与雀鸟共存的世界,带领观众省思人和自然的关系。
艺术家陈庭在声影装置《白日梦观鸟屋》内。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艺术装置《珊瑚走上岸》
地点:大埔艺术中心(大埔安邦路12号)
曾经,珊瑚礁在吐露港茁壮成长。然而,城市发展改变了大埔的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吐露港的珊瑚黯然褪色,逐渐被遗忘。
艺术家何远良以吐露港珊瑚为主题,创作出《珊瑚走上岸》巨型装置。这一簇超大型充气珊瑚色彩鲜艳,重现从前吐露港水底的生命力和美丽。作品同时邀请观众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讨论,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环境。
艺术家何远良以吐露港珊瑚为主题,创作出《珊瑚走上岸》巨型装置。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社区小志《跟住老友大步走》
地点:大埔艺术中心(大埔安邦路12号)
从前大埔的水上人何时"上岸"?你可曾试过在吐露港游水摸蚬?
艺术家何燕儿在大埔出生、成长,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埔街坊。何燕儿与六位大埔老街坊倾谈,细听他们在这个社区的生活痕迹,发现各人的记忆均与林村河有关。何燕儿将六位大埔老友的回忆集结成小志,呈现出大埔在不同时期的面貌。这本小志有如一本互动指南,带领所有读者——不论是"大埔人"或"区外人",透过六位老街坊的视角,重新认识大埔。
艺术家何燕儿採访6位大埔区老街坊做成社区小志《跟住老友大步走》。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陶艺作品《寂静的风水林》
地点:广福桥
树木与人从前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埔有多条村落都被风水林环抱,为林村河提供水源,同时亦具守护村落的象徵意义。风水林还有缓和颱风的影响、遮挡阳光的实际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人去楼空,风水林亦变得寂静。
艺术家姚俊桦以社山风水林及其树种为题,拓印出一系列陶泥作品在广福桥上展示。广福桥是大埔居民休憩和主要通道,姚俊桦的作品有如将风水林重新带入社区,继续为大埔居民遮风挡雨。
艺术家姚俊桦于广福桥展示陶艺作品《寂静的风水林》。 (香港文匯报记者小凡 摄)
"大步川流"公众活动
第一轮
活动日期:2025年4月10日至21日
报名开放日期:2025年4月2日
第二轮
活动日期:2025年4月22日至5月5日
香港文匯报讯(记者 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