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珊瑚再現》迷你充氣珊瑚工作坊
大埔藝術中心201室
曾經,珊瑚礁在吐露港茁壯成長。然而,城市發展改變了大埔的海岸線和海洋生態系統,吐露港的珊瑚黯然褪色,逐漸被遺忘。
藝術家何遠良以吐露港珊瑚為主題,創作出《珊瑚走上岸》巨型裝置。這一簇超大型充氣珊瑚色彩鮮豔,重現從前吐露港水底的生命力和美麗。作品同時邀請觀眾參與有關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的討論,積極保護珍貴的自然環境。
何遠良
何遠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修雕塑。他喜歡收集倒下的樹幹和樹枝,尤其是台灣相思,以用於雕塑創作。作品經過反覆雕琢,形狀愈見狹、長、細、薄,幾至無法豎立。近年他的創作擴展到其他藝術形式和主題,如因應場地而設計的裝置、環境藝術,以配合表達創作意念。何氏熱愛大自然,喜歡在戶外工作和創作藝術品。
從前大埔的水上人何時「上岸」?你可曾試過在吐露港游水摸蜆?這本小誌有如一本互動指南,帶領所有讀者——不論是「大埔人」或「區外人」,從六位大埔老街坊的個人成長故事出發,透過他們的視角重新認識大埔。
藝術家何燕兒在大埔出生、成長,時至今日仍然是大埔街坊。何燕兒與六位大埔老街坊傾談,細聽他們在這個社區的生活痕跡,發現各人的記憶均與林村河有關。何燕兒將六位大埔老友的回憶集結成小誌,呈現出大埔在不同時期的面貌。
何燕兒
何燕兒是香港插畫家,現居於大埔。主要與不同出版社、品牌及非牟利機構合作插畫工作及社區項目,近年參與更多「腦力多元」藝術教育計劃,及帶領學校或公眾各種創意工作坊。她擅長以日常觀察加入饒富童趣的想像,在作品裡建構故事及隱藏遊戲,旨在探討城市空間、社會與生活。
樹木與人從前有著緊密的關係。大埔有多條村落都被風水林環抱,為林村河提供水源,同時亦具守護村落的象徵意義。風水林還有缓和颱風的影響、遮擋陽光的實際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落人去樓空,風水林亦變得寂靜。
藝術家姚俊樺以社山風水林及其樹種為題,拓印出一系列陶泥作品在廣福橋上展示。廣福橋是大埔居民休憩和主要通道,姚俊樺的作品有如將風水林重新帶入社區,繼續為大埔居民遮風擋雨。
姚俊樺
姚俊樺,主修陶藝,曾參與多個本地及國際展覽。 姚於2017年創立M.Y. Clay陶瓷工作室,具有多年創作及教授陶藝的經驗。現為香港當代陶藝協會會員。姚俊樺的創作概念來自他與大自然間的故事與經歷,作品中呈現本地泥土的元素與特質。他透過收集及混合不同陶泥和天然物料,以藝術創作為泥土賦予新生命。
一般的觀鳥屋都設有望遠鏡,方便訪客觀察既遠且近的雀鳥及其周遭的生態環境。《白日夢觀鳥屋》是一間與別不同的小木屋,它是一所「期間限定」的迷你放映室,為觀眾帶來一齣以城鄉生活、萬物有靈為題的半劇情半紀錄藝術實驗電影。
藝術家陳庭在大埔林村居住,她以在林村的生活體驗為出發點,創作出《白日夢觀鳥屋》聲影裝置。作品圍繞人類與雀鳥共存的世界,帶領觀眾省思人和自然的關係。
陳庭
陳庭是一位跨媒介藝術家,包括雕塑、裝置、影像及聲音藝術,也是一位旅行者。她視城市漫遊為一種在日常地方進行非日常的旅程。她運用尋獲物與現成材料進行創作,其實踐常常以意識流的形式呈現,並著重於連結心理影像和聲音影像的視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