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塱食誌》以吃走訪,有形的藝術捕捉無形的味覺,像《看不到的城市》中,馬可勃羅跟成吉思汗形容異國的風光,聽着聽着,所有他方的城可能都是自己的家鄉。在這片豐厚的塱地,我們吃下土地與人的互相守護、生活的選擇、對承傳的堅持、不可易轉的變遷、當世界放得更大時的流徙與重置……圓塱的味道,訴說元朗,也說香港。諺語有云:「我們吃甚麼,我們就是甚麼。」這次藝遊,查踏一片地、一座城,反芻我們是甚麼。特此獻上《圓塱食誌》花絮片段,一同細味旅程中的點滴。
堅持香港製造 百年醬園傳人黎定顯
以吃走訪元朗 藝遊品珍醬園至大生圍
【城中藝遊】邊走邊吃的圓塱食誌 藝術家帶路 吃一口地方風味|2024
以吃走訪 藝遊元朗繼「城中藝遊」計劃的首條路線「大坑小城」後,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今日隆重推出第二條位於元朗的藝遊路線「圓塱食誌」。由本地策劃人張慧婷聯同陳子琳、項淑儀策劃的「圓塱食誌」,將於2024年3月9日至31日期間舉行,帶領香港巿民及旅客深入元朗區各處,嚐嚐六道場地特定的藝術創作,參與藝遊導賞團及形形色色的體驗活動。誠邀大家以吃走訪,藝遊元朗。
「圓塱」是元朗昔日的名字,在被簡化之前,意思是盤形的靠水低地。這片土地幅員廣闊,東臨錦田、八鄉,南達十八鄉、大棠,西至屏山、洪水橋,北面有橫洲、大生圍,是山丘處處的香港少有的平原,而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陽光下作物豐收,相傳畋畋稻田曾經出產進貢皇帝的絲苗;族群在不同時間點在這裏落腳定居,煮出各處家鄉風味;隨着新市鎮發展,大馬路食肆林立,小市民花費無幾,就能大快朵頤 。未來,魚米之鄉要演變成北部都會區的一塊,塵土飛揚之際,用藝術的感知踏查今天仍在這裏找到的食事,味道怎樣?
「城中藝遊」計劃的首條藝遊路線「大坑小城」經已圓滿結束,衷心感謝各界的支持。請大家一起回顧這趟時空藝文旅程。
爲你揭開「大坑小城」的幕後花絮,走進策劃團隊和藝術家的製作過程,讓你更全面地了解這場時空藝文旅程。
踏進「大坑小城」 來一趟深度「城中藝遊」
【 專訪 】大坑小城 細味20件社區藝術 藝術家杜煥:手紮天后廟當代瑞獸|2023香港社區
【本地文化旅遊路線】漫步大坑 本地藝術 X 昔日歷史 承傳被淡忘的客家文化
走入城中一隅 來一趟深度的藝文旅程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城中藝遊」將於2023年11月至 2024年4月期間,分別於大坑及元朗策劃別具特色的「城中藝遊路線」,帶領香港巿民及遊客遊走大街小巷,以全新角度探索社區的歷史、文化,欣賞藝術家的在地創作。 大坑小城 創作連繫今昔「城中藝遊」首條路線由藝術團體樂在製造策劃,於11月10日至12月10日期間在大坑舉行。「大坑小城」以大坑的歷史文化為材料、社區空間為畫布、社群為靈感,找來藝術家、建築學者,與大坑社群合作,共同創作出別出心裁的作品及遊歷體驗。五位藝術家及團隊包括陳庭章(聲音/裝置)、鄭志堅(工藝)、Hira Hira(視覺藝術)、蕭俞(編織藝術)及杜煥(紮作)將於大坑進行藝術裝置創作。除藝術裝置作品外,「大坑小城」總共有三條不同的藝遊路線,分別以藝術、建築及歷史角度出發,透過不同的導賞團及工作坊,帶領巿民及旅客以全新視野探索大坑的藝術足跡。 圓塱食誌 激發藝術味蕾「圓塱」意指圓滿豐盛的平原 ── 元朗,該區曾生產過進貢皇帝的絲苗米、凝聚了氏族的盤菜,更有令小市民吃得幸福的咸甜美點⋯⋯,由本地策展人張慧婷策劃的「圓塱食誌」將於2024年3月於元朗舉行,邀請六位來自不同藝術範疇的藝術家,包括陳思光(陶藝)、陳庭章(聲音/裝置)、黎慧儀(環境藝術)、曹穎祺(版畫)、鄧國騫(視覺藝術)、葉啟俊(媒體藝術),走訪地方氏族、農田魚塘、百年老字號⋯⋯,激發藝術味蕾,帶領巿民及旅客走入元朗,品嚐一場藝術盛宴。 有關「城中藝遊」活動的資訊及最新消息,歡迎瀏覽「城中藝遊」的官方網站及社交媒體。Website:www.artsinthecity.hkFacebook: www.facebook.com/artsinthecityhk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artsinthecityhk
為了讓您有最佳的瀏覽經驗,本網站使用了cookies小型文字檔案。這些檔案可能來自Google Analytics和Facebook。您瀏覽本網站,表示您同意使用這些檔案。